学员黄祝明老先生对杨麟富老师的简介:
杨麟富老师,不愧为一代宗师。他的来头很不简单,天生异禀,自幼赋有特异功能,父兄皆业医药或为医师,而他却提倡另类疗法;既灵气能量理疗法。
自从他学成日本臼井博士留传下来的灵气理疗法后,他便一面替人治病(包括推拿,刮痧,拔罐等)一面传授灵气。
在初期授课时,他却遭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。因为他所学的是旧时代的灵气传统符号,即不容易画,也不容易记。学生们时常会画错记错,影响学习效果,所以他便开始创新。他说:“大道最简,最易,真 传一句话,假传一本书。应该以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来传授给学生。”因此他便静坐冥想,结果入定,定中生慧,悟出了其中秘密的道理,遂以简单的密码来代替困难复杂的符号,学习效果便提高了,连小孩子和老人家也都觉得很容易学。
由于他有智慧,能创新;结果成功了。所以我们称他为一代宗师。
我们现再来看另一位世界闻名的人物,截拳道大宗师-李小龙。他少年时就学咏春拳。他知道咏春拳虽有好多优点,但也有不少缺点,所以在比赛事落败于人,因此他便采取别家的长处来补足自己的缺点,融合世界各种武术的精华,创立截拳道,凭着他出神入化的一身功夫,担任好莱坞主角 ‘东方巨星’。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世。这就说明了李小龙之所以能成功,也就是懂得创新。
中国的气功大师,有时也夸言在一星期内, 便可使他的学生出现几个特异功能,这也许是事实。但是杨老师更特别,孩子被他启动后,即刻出现了特异功能,而且变得更聪明,这才是不可思议。
通常的学生多数是在启动后的一段时间里, 出现了特异功能。或者感觉到气能量的流动;或者有白光,红光,紫光或蓝光在体内上冲或出现。有了这种光能量的出现,你发气给人,便可替人治病。
灵气是来自宇宙的生命能量,通过双手接触身体来传递,使用精微的灵气能量,能使身体健康,预防疾病,并能对抗慢性或急性的病疾。
三十年前,灵气传入西方后,修习者从美国,加拿大的廖廖数百人,已经发展到全球各国最少都有数百万人,传播速度既快且惊人,而且相当成功。
由于灵气受到肯定,有些国家的保险公司也已经把灵气治疗列入医疗保险可给付的项目。
但在新加坡还有很多人,不懂灵气到底是什么?有些则加以糊乱的批评。须知道现在的灵气师和灵气书的作者,很多是拥有高学历的学者。翻译者也多是高学历的专科教授。不要因为看不到灵气而不信,就否定灵气。
老子曾说过: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因为下士不相信,所以失去了学习的机会。
----作者 黄祝明先生 . 27-08-2009
退休校长黄祝明老先生80岁高龄
杨麟富老师,不愧为一代宗师。他的来头很不简单,天生异禀,自幼赋有特异功能,父兄皆业医药或为医师,而他却提倡另类疗法;既灵气能量理疗法。
自从他学成日本臼井博士留传下来的灵气理疗法后,他便一面替人治病(包括推拿,刮痧,拔罐等)一面传授灵气。
在初期授课时,他却遭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。因为他所学的是旧时代的灵气传统符号,即不容易画,也不容易记。学生们时常会画错记错,影响学习效果,所以他便开始创新。他说:“大道最简,最易,真 传一句话,假传一本书。应该以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来传授给学生。”因此他便静坐冥想,结果入定,定中生慧,悟出了其中秘密的道理,遂以简单的密码来代替困难复杂的符号,学习效果便提高了,连小孩子和老人家也都觉得很容易学。
由于他有智慧,能创新;结果成功了。所以我们称他为一代宗师。
我们现再来看另一位世界闻名的人物,截拳道大宗师-李小龙。他少年时就学咏春拳。他知道咏春拳虽有好多优点,但也有不少缺点,所以在比赛事落败于人,因此他便采取别家的长处来补足自己的缺点,融合世界各种武术的精华,创立截拳道,凭着他出神入化的一身功夫,担任好莱坞主角 ‘东方巨星’。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世。这就说明了李小龙之所以能成功,也就是懂得创新。
中国的气功大师,有时也夸言在一星期内, 便可使他的学生出现几个特异功能,这也许是事实。但是杨老师更特别,孩子被他启动后,即刻出现了特异功能,而且变得更聪明,这才是不可思议。
通常的学生多数是在启动后的一段时间里, 出现了特异功能。或者感觉到气能量的流动;或者有白光,红光,紫光或蓝光在体内上冲或出现。有了这种光能量的出现,你发气给人,便可替人治病。
灵气是来自宇宙的生命能量,通过双手接触身体来传递,使用精微的灵气能量,能使身体健康,预防疾病,并能对抗慢性或急性的病疾。
三十年前,灵气传入西方后,修习者从美国,加拿大的廖廖数百人,已经发展到全球各国最少都有数百万人,传播速度既快且惊人,而且相当成功。
由于灵气受到肯定,有些国家的保险公司也已经把灵气治疗列入医疗保险可给付的项目。
但在新加坡还有很多人,不懂灵气到底是什么?有些则加以糊乱的批评。须知道现在的灵气师和灵气书的作者,很多是拥有高学历的学者。翻译者也多是高学历的专科教授。不要因为看不到灵气而不信,就否定灵气。
老子曾说过: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因为下士不相信,所以失去了学习的机会。
----作者 黄祝明先生 . 27-08-2009
退休校长黄祝明老先生80岁高龄